"); //-->
4月17日,由中国工程院、外国专家局、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质量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汇聚了一批来自国内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和美国质量认证管理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大家共同探讨了目前伴随中美以及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的进展、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学院教授韩福荣、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工程师马彦辉、美方ASME主席Mike Molnar、质量管理协会会长Thomas Barlow、密歇根大学研究员Jun Ni、ASME的Bernard Hrubala以及精益企业中国总裁赵克强在内的几位都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源张院士关于中美质量认证管理的现状和差距的发言,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并且做到了很好的质量管理认证,像华为、海尔、联想等,已远远走在前头,但剩下的大多数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的是扩大宣传,增强法律法规的贯彻力、执行力,提高企事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同时,我国国内企业的质量认证主要是ISO9001、ISO9004体系,目前虽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但较之美国向更高级先进的质量认证体系迈进,ISO9001已经是相关企业产品投入市场的准入门槛级的基础体系的状况,我们就像在幼儿期,需要做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既要认识到国际竞争的不可避免和残酷,而了解此时质量管理的至关重要,又要虚心、耐心不可激进,循序渐进,把符合自己国情的质量认证体系做好,再考虑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即要先走好再学跑。
作为长期在国际知名汽车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而目前以公益性质为国内企业打造优质品牌服务的赵克强博士,以丰田汽车缔造辉煌又败走滑铁卢为例,说明了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同时赵博士强调了目前国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以及健全过程中企业领导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所谓上行下效,而质量管理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要真的要把它形成为企业文化,需要领导的身体力行,要关注产品生产的第一线,要形成良好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以及及时解决问题的机制,更要注重这种优质体制的传承性。而围堵式质量管理是最有效的体系,即从生产的各个环节避免质量问题,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还要考虑到供应链的最前端即生产材料的质量问题。同时在和与会者的交流中,大家都赞同企业员工尤其是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品质也应该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即制造首先是造人,这是一种职业素质的培养机制,也应该是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几位演讲者不约而同谈到中国国内制造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必须面对的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加工向技术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向转变的命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才能避免受市场波动冲击大和被淘汰的命运。这其中,质量管理始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韩福荣教授更形象的用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做比喻,将质量管理和生态系统相互映射,想通过这种研究体系对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划有所帮助。
通过现场交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很多来自国内企业的与会者都已经在思考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问题,而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有些是关于质量管理机制的继承性,有些是关于怎样有效解决知识产权问题而将高校的技术创新力更有效的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还有些是关于企业长效管理和短期收益的平衡问题。热烈的交流氛围给我们最直接的信号就是众多的国内企业正在积极汲取营养、努力学习和进步,希望这种积极和努力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催生更多的优质国际品牌。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